造车新势力推动产业变革,传统汽车产业如何转型升级

人工智能、移动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新给传统汽车行业带来变革机会的同时,也引入了全新的玩家,主要可以划分为两类:造车势力、技术赋能者

【编者按】在全行业线上化的今天,新一轮的技术变革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汽车行业的百年游戏规则,并出现了以特斯拉、蔚来、小鹏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和以英伟达、百度、华为等为代表的技术赋能者。传统汽车企业如何应对才能拿到行业变革的门票,走上转型升级的道路?

作者 | 俞斌,联友科技CTO

出品 | 《新程序员》编辑部

从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研发第一辆内燃机(ICE)汽车到今天,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演变,汽车行业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商业模式,整车厂(OEM)自主或者联合掌控汽车发动机、底盘、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产品和技术,以量产规模为抓手,整合价值链上下游资源(Tier1/Tier2供应商、经销商),为最终用户提供不同级别、不同品牌的汽车产品和服务。在这个商业模式中,整车厂、零部件供应商和经销商利益相互绑定,形成了一个基于内燃机汽车的完整、封闭的技术壁垒。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汽车行业逐步出现了电动化(新能源汽车)、智能化(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网联化(联网汽车)和共享化(分时租赁、网约车等新商业模式)的演变趋势,尤其是电动车、自动驾驶和车联网给传统内燃机汽车带来巨大的挑战,在新能源、ict等新技术的挤压下,传统内燃机“厚重”的技术壁垒越来越 “薄”,新一轮的技术变革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汽车行业的游戏规则。

造车新势力推动产业变革,传统汽车产业如何转型升级

造车新势力、技术赋能者。

造车新势力,例如:特斯拉、蔚来、小鹏等,聚焦汽车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通过掌控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驾驶系统、基于新能源的“三电”系统和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互联网生态的车联网系统,全面打破传统整车厂在内燃机汽车领域“厚重”的技术壁垒,制造全新的智能网联汽车,催生全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

技术赋能者,例如:谷歌、英伟达、百度、华为等, 大多是ICT领域的巨头,它们拥有深厚的ICT技术积累,具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通信、软件和芯片等领域的技术优势,能够为整车厂提供自动驾驶、车联网、云服务等方面的领先解决方案。

有趣的是,造车新势力和技术赋能者两者之间的角色可能发生转化:

百度:2020年之前,百度一直宣称扮演“技术赋能者”的角色,发布Apollo计划;但是2021年1月11日,百度正式宣布携手吉利打造智能电动车,华丽地完成了身份转型。

谷歌:2009年,谷歌启动了一项据说是研发自动驾驶汽车的项目project Chauffeur;2016年,谷歌宣布自动驾驶业务独立,分拆为自动驾驶公司Waymo,不再致力于制造汽车,转而开发自动驾驶技术。

苹果:2014年苹果启动了本想颠覆汽车行业的“泰坦”项目,在2016年又发生重大转型,从开发苹果汽车转变为开发软件和自动驾驶方案;2017年苹果又宣布与汽车零部件巨头博世合作,研发无人驾驶汽车。目前网传苹果在美国建立汽车生产线,预计2021年3季度将发布apple Car。

华为:2018年华为高层均反复强调华为不造车,希望与车厂合作,扮演幕后英雄;2019年,华为正式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进军汽车行业;2020年北京车展,华为展示了从摄像头到自动驾驶几乎全套的自研产品和平台;同年,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正式接手智能汽车业务。

小米:2020年3月30日,雷军宣布小米正式立项智能汽车业务,一期投资100亿人民币成立全资子公司,由雷军亲自操刀,开启小米汽车新征程。

在技术创新上,造车新势力、技术赋能者拥有新能源、自动驾驶、车联网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在商业创新上,造车新势力、技术赋能者拥有容错试错的企业文化和全面开放的生态,对传统汽车行业的百年车企提出了颠覆性的挑战。传统汽车行业的主要玩家(厂商、供应商、 经销商)要如何应对?正面迎接挑战还是开放合作?汽车行业正处在历史变革的关键节点。

点击小视频查看联友科技 CTO 俞斌评造车新势力:

新技术赋能汽车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现在,所有行业都在讨论数字化转型升级,面对“云大物移智”为代表的新技术浪潮,汽车行业将如何变革?我认为尽管汽车和手机存在很多差异,但是智能网联汽车极大可能重复智能手机的故事,成为汽车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爆点。尤其是进入高级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时代后,智能网联汽车将可能成为用户移动出行的高频触点,帮助汽车行业实现数字化闭环。

在智能手机时代,传统手机的头部厂商诺基亚逐渐丧失市场地位,传统汽车企业当然不愿意重蹈诺基亚的覆辙,头部公司积极学习智能手机厂商的经验,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ICT技术,以用户连接、数据分析和软件服务为抓手,打造体验优良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和移动出行服务,希望在智能网联汽车时代获得成功。

接下来,我将重点分析智能网联汽车的系统构成,说明新技术如何赋能汽车企业实现汽车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创新,通过以下的分析,可以明确车厂需要建立哪些能力,才能在未来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中获得成功。由于本文主要面向IT从业人员,因此我将重点分析IT技术对汽车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汽车、新能源等其他专业技术的影响,本文不作详细分析。

我采用软件架构师熟悉的分层设计的方法,抽象提炼了软硬分离、端云一体的智能网联汽车系统参考架构,本文将对照以下参考架构展开分析:

造车新势力推动产业变革,传统汽车产业如何转型升级

CCM(中央计算模块)、BCMLH(左车身控制模块)、BCMRH(右车身控制模块)。大算力的中央计算模块,基于软硬分离的架构,融合驾驶辅助系统(DAS)、信息娱乐系统(IVI)、外部连接和车内通信系统,结合FOTA(远程软件更新)能力,支持自动驾驶和车内娱乐功能的持续升级。Model 3的用户可以像智能手机用户那样,付费下载、订阅多种服务,例如:高级辅助驾驶服务(ADAS)、音乐服务等。

特斯拉是汽车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品牌,2012年特斯拉在model S上首次实现整车OTA,迄今为止特斯拉已经进行了上百次OTA,周期性的软件升级,让用户享受到了智能手机的用户体验,持续不断地获得驾驶新车的感觉。

2020年9月,特斯拉官方网站通知,model 3的车主支付2400元后,可以通过FOTA升级,开通后排座椅加热功能。这种预装足够算力的标准硬件,配合售后软件激活的方式,不但通过减少零部件种类降低了生产采购成本,而且为售后激活服务,收取用户订阅费埋下伏笔,真正实现了“软件挣钱”,而很多传统车厂受制于电子电器架构、车内硬件算力和软件系统能力,至今无法像特斯拉那样持续为车主提供软件升级服务,赚取用户的售后利润。

造车新势力推动产业变革,传统汽车产业如何转型升级

特斯拉的中央控制器)提供集中算力,软件层的各个控制器软件模块(例如: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的软件在统一的底层操作系统环境中协同运行,实现智能网联汽车的各种控制逻辑,整车厂可以通过FOTA远程更新软件层的控制模块,持续更新迭代整车功能。这种“软件定义一切”的模式是所有汽车企业的梦想。

注:软件层仅仅描述了智能网联汽车软件架构的应用架构(通常软件架构包括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等,为了简化技术细节,已省略技术架构和数据架构),需要说明的是,支持应用架构的底层“技术架构”(包含底层操作系统和中间件)是软件定义汽车的重要基础。

统一的底层操作系统、中间件和上层的功能模块共同构成了智能网联汽车的全新软件架构,新的架构给车企带来好处的同时,也给车企带来了多种困难:

强势的头部供应商不配合。全新的软件架构要求供应商必须遵守新的开发标准,开放软件接口。强势供应商的合作态度决定了新的软件架构能否顺利实现。

开发方法和工具变化大。服务设计、开发、测试和验证与传统开发方法差异较大,车厂的产品研发团队需要面对变革的挑战。

架构治理能力不足。架构治理能力决定了服务能否合理重用,如何把握共性和个性化服务之间的平衡度? 如何保证服务的持续迭代?这都是架构治理的重点。

尽管存在较大的困难,但是先进的软件架构仍然吸引了多家头部车企和造车新势力积极跟进,2019年1月,刚上任不久的大众汽车集团CEO赫伯特·迪思,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正式提出,汽车将成为一个软件产品,大众也将会成为一家软件驱动的公司。

为了实现“软件定义汽车”的梦想,大众汽车组建了专门的数字汽车部门,希望在一年时间内完成vw.os(相当于软件层的底层操作系统)和vac平台(相对于平台层的车辆连接平台和车辆服务平台)在id.3车型上的量产开发和应用。显然,大众低估了软件系统的复杂性,底层操作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每个供应商都需要适应全新的开发流程,熟悉全新的开发语言、 系统和规范,对接全新的底层操作系统和中央控制器。

2020年3月,德国《经理人杂志》的一篇《74号大厅的对决》,生动地还原了大众的这场软件危机。两万多辆已经下线的ID.3停放在茨维考的巨大停车场里,等待软件交付。上万名软件工程师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沃尔夫斯堡大众总部的第74号大厅,开发调试ID.3的软件系统。

我非常欣赏大众汽车“壮士断腕”的勇气,作为传统汽车行业的领头羊,大众汽车义无反顾地走出“舒适区”,面对软件定义汽车的难题,为汽车行业做出了表率。无论结局如何,大众至少展示了数字化转型的决心和勇于行动的务实态度。

人工智能是软件层的另一个热点,自动驾驶、智能座舱都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场景,例如: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基于深度学习的环境感知系统,实现自动泊车;利用机器视觉实现疲劳检测;利用ASR、TTS、NLP实现语音交互。

人工智能赋能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创新的同时,也给车企带来了技术挑战,以智能座舱为例,如果机器视觉(疲劳监控)、智能语音(ASR、TTS、NLP)和智能推荐分别采用不同供应商的解决方案,可能再次出现不同的“烟囱”,解决这个问题仍然依赖合理的软件架构。

先进的自动驾驶算法和车载软件架构决定了汽车智能化能力,汽车企业需要基于人工智能、软件架构技术自主掌控一个标准的车载软件平台,并基于这个平台,持续集成和交付新的功能,持续升级智能汽车产品,获得竞争优势。

平台层

车辆连接到云端,“持续在线”为整车厂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连接基础,同时也给整车厂云平台技术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车厂的IT部门通常采购商业化IT技术方案,例如VMWare、Oracle等,用于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建设。面对全新的车联网、互联网应用,传统车厂IT部门面临大规模、高并发、分布式的业务需求挑战。

造车新势力推动产业变革,传统汽车产业如何转型升级

车企不再单纯依赖一次性的整车销售收入,相反,车企可以在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内,通过云服务(SaaS)的形式,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获取持续的“云端”收益。

为了获取云服务(SaaS)的增值收益,真正实现数字化转型,传统车厂需要向互联网行业学习,以用户为中心,关注用户体验,建立由“产品经理”负责的云服务开发和运营机制,贯穿从产品构想到产品运营的全生命周期。

造车新势力推动产业变革,传统汽车产业如何转型升级

尚未建立完整的软件设计、开发、交付和运维能力:一方面,车企的信息化部门通常将it技术作为效率提升的工具,帮助核心业务部门改善管理流程,更加准确定义的话,是“process IT/流程IT”部门,这个聚焦流程改善的团队,无法全面满足互联网产品研发、运营的业务要求。2015年,我就提出车企信息化部门,应主动完成从“Process IT/流程IT”向“Product IT/产品IT”的转型。另一方面,车企的产品研发部门具备传统汽车研发全流程的管控能力,但是同样缺少软件开发的全流程管控能力,如果按照CMMI模型(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评估车企的软件研发成熟度,估计很难获得CMMI 3级以上的结果。正是这个原因,多家车企选择并购外部的软件团队,例如:福特收购Pivotal、大众收购WirelessCar。

尚未掌控软件定义汽车的核心技术:由于自动驾驶核心算法、软件架构等核心技术开发成本高,研发周期长,行业领先的自动驾驶算法和软件架构被少数技术赋能者、头部车企和零部件供应商垄断,大部分车厂尚未掌控核心技术,面临核心技术空心化的风险。

尚未建立面向最终用户的增值服务设计、开发和运营能力:互联网企业和造车新势力已经谙熟于心、运用自如的“产品经理”模式,传统车企还处于初学乍练的状态,如何创新数字化增值服务,如何通过精准的产品运营推广增值服务,对于传统车企还是一个重大挑战。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补强软件能力,传统汽车企业开始建立软件研发团队,2016年,吉利汽车成立亿咖通科技,致力于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智能网联平台和服务研发;2018年,大众汽车集团相继宣布收购德国数字软件公司Diconium、瑞典车联网软件公司WirelessCar的部分股权,大众将依托这2家软件公司,研发大众汽车数字增值服务;2020年上汽成立零束软件分公司,加快汽车软件和云服务研发。软件能力建设已经成为行业共识,软件定义汽车离我们越来越近。

综上所述,传统汽车企业只有建立成熟的软件开发组织和能力,自主掌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核心技术,建立软硬分离、端云一体的软件架构,以用户为中心,创新商业模式,在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内持续开发和交付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才能拿到汽车行业变革的门票,开启从传统制造企业向数字化高科技公司转型升级的历程。

造车新势力推动产业变革,传统汽车产业如何转型升级

本文出自《新程序员·开发者黄金十年》,生于2001年的《程序员》曾陪伴了无数开发者成长,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技术人。历经20年,《新程序员》带着全球技术大师深邃思考、优秀开发者技术创造等深度内容回来了!同时将全方位为所有开发者呈现国内外核心技术生态体系全景

《新程序员》纸质收藏本1本

《新程序员001:开发者黄金十年》电子书1本

涵盖60位+技术大咖的经典观点与实践干货、34篇13个配文视频、2张开源核心技术全景工具收藏

一、高收藏价值:精华内容与全景链接业界高端技术专家与精英

会员读者俱乐部,结交优秀技术从业者,链接高端技术精英;

与志同道合者终身学习,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和视野;

定期组织读者交流互动活动;

三、全媒体互动,不断提升体验感

视频图文多重体验;

大咖作者在线直播;

配文代码直接提取;

读者专家内容共创;

……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观点,发布者:【

本文地址: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举报投诉邮箱:253000106@qq.com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4月13日 15:20:18
下一篇 2024年4月13日 15:22:29

相关推荐

  • 微信上的三股势力,第三方、大号、代购

    第三方开发商:将技术解决方案外包给专业的工具型产品,商业性微信大号:微信大号可以算作是借了自媒体的大势,朋友圈代购党:证明了地球村时代的到来 评价一款产品是否足够,衡量标准之一就是看它有没有带动产业链实现共同繁荣。以刚刚发布iPhone 6和iWatch的苹果为例,它的供应商无不在今年秋天面露喜色,比如为苹果供应蓝宝石材料的极特先进科技公司,其股价已经在半年…

    2024年4月30日
    4700
  • 特斯拉造车的成长故事,从濒临破产到劫后余生

    戴森老爷子复盘造车败局;特斯拉造车筚路蓝缕:最近的一次,特斯拉距离破产只有3天,马斯克开心到现场跳舞助兴,感谢中国。没有中国就没有特斯拉的今天 韦丽雪 发自 副驾寺 智能车参考 报道 | 公众号 AI4Auto 21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36万,买一辆电动车。 戴森推出的那种。你觉得值吗? sir James Dyson——詹姆斯·戴森爵士说:连我都觉得不值。…

    2024年4月25日
    5600
  • oppo正在谋划造车,手机大战的战火正烧向造车

    现在造车新势力之多、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被认为如同当年的手机大战,而百年汽车的智能化,也被认为如同当年手机智能化的过程,历史往往会重演 这两天,媒体再一次报道了oppo正在谋划造车,具体的动作就是oppo与一加合并,一加成为oppo旗下独立运营的品牌。这个动作的目的就是要将一加创始人刘作虎解放出来,为造车做准备。另外,oppo陈明永已经在开始摸底和调研新能…

    2024年4月23日
    5900
  • 在能源革命的背景下,造车已经成为新的风口

    互联网造车风潮:不少互联网玩家纷纷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如百度和吉利已合作共同造车,小米投入一百亿美元;新风口已形成;百亿级风口项目:尾言 “小米宣布造车,华为也不甘示弱,推出新能源车,然而在能源革命的背景下,一个比造车还牛的万亿级风口已出现,聪明人已抓住了时机!” 互联网造车风潮 近期,互联网市场和汽车市场迎来了一次亲密接触,不少互联网玩家纷纷进入新能源汽车…

    2024年4月22日
    5000
  • 雷军对造车很抗拒,直到现在才决定造车

    今年1月才调研造车;立项耗时仅75天:雷军介绍说,劝他造车的人有很多,但“最初很抗拒”,直到今年1月15日才启动调研造车;大原因促成造车立项 为小米汽车而战!3月30日晚,雷军在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上表示,造车将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 3月30日下午,小米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宣布小米智能汽车业务正式立项,小米造车传言终于成真。雷军说,对于造车他最初…

    2024年4月20日
    5400
  • 李一男的造车项目,推出首款产品“自游家NV”

    12月15日,牛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宣布,首款产品“自游家NV”将于2022年上半年上市并接受预订,2022年9月即启动交付 澎湃新闻记者 吴遇利 李一男的造车项目正式揭晓。 12月15日,牛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宣布,首款产品“自游家NV”将于2022年上半年上市并接受预订,2022年9月即启动交付。 牛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即为李一男,汽车品…

    2024年4月19日
    5900
  • 华为如此强调自己不造车,背后有着什么用意

    今年上海车展华为展台:除了新势力外,造车也成了房地产、科技等企业发展的新业务;由华为打造的智能座舱;小米被曝造车,股价瞬间拉高12 此前,华为发布澄清声明:至今为止,华为并未投资任何车企,未来也不会投资任何车企,更不会控股、参股。声明出来后,再次证实“华为造车”只不过是外界的臆想罢了。 大家的猜测并不是空穴来风,今年上海车展,华为展出了多项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2024年4月14日
    5200
  • 华为王军:如果零部件业务足够好,为什么要造车

    在谈及华为目前以智能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的身份出现在汽车行业时,王军表示:“如果零部件业务做得足够好为什么要造车?造车也不一定赚钱。” 每经记者:孙磊 每经编辑:裴健如 企业供“如果零部件业务做得足够好为什么要造车?造车也不一定赚钱。” 每日经济新闻

    2024年4月12日
    540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关注微信